第四天:敦煌 - 莫高窟 - 月牙泉 - 敦煌。

莫高窟

久闻敦煌壁画之盛名,环线旅程自然不能错过,在报好团的时候,就已经把这里的票给买上了。为了能更好的观赏,敦煌研究院采用了内部研究人员带团参观的方式,所以每天能接纳的数量非常有限,壁画信息量也大,普通票有多条路线(买票的时候选择),参观八个洞窟,临时票参观四个洞窟。

在去洞窟参观之前,会有几十分钟的影院观赏,大意是介绍洞窟的历史和壁画。我们这次预留了四小时的时间,但是不巧的是那天去得稍晚了些,当时仅仅开放了一号影厅,有过类似排队经验的我俩,预估得花费近一小时的排队时间,果断就放弃了观影。如果条件允许的话,还是建议了解了再去观赏壁画。

不过当时我们排到的研究员很优秀,姓氏我不认识,有点汗颜,人长得瘦瘦的,穿着立领外套很顺直,站得很挺拔,就显得靠谱精神。后续才了解到,这位研究员居然是外国语专业的。观赏过程有问题是可以随时发问,有点儿类似老师与学生的关系,我想如果是研究院的学生,能以这样的方式学习研究,那一定很幸福吧。

因为当时沉浸在观赏之中,只能回忆起来不多的内容了:

莫高窟八窟(编号会改变):
一:334窟。雕像是使用木质搭建体型,再塑像。这个洞窟是晚唐艺术风格,运用了琉璃眼珠,中间释迦摩尼,两侧弟子和菩萨。从跪拜的角度观看,正好能对视上塑像的琉璃眼珠,栩栩如生,慈眉善目,其中一尊菩萨更甚,仿佛在聆听世间疾苦。
二:16,17连窟。这里就和官网的编号对应不上了,这两个窟来早了是看不到的,最近研究差不多了才开放观赏。整个洞窟的内容是经变画,一整幅画一部经。洞早就有了,像是清朝修的三尊,画中有几位佛的皮肤颜料保存非常完好,询问得知主要得益于配比适当。
三:再下个窟为印度建筑、中国建筑结合。中间大柱子,柱子正面是现在佛,起了承重和提供绕柱敬仰的作用。左墙是过去佛,右墙是未来佛,之间的穹顶是135度的结构,该结构结实的承托起了石窟千年的风霜,柱子背后刻有翻新修建塑像的记录,隋塑宋清修。
四:敦煌藏经洞 ,流动参观,时间很短。在洪辩(同音)法师身边曾有着很多的经书,再往里有着很豪华的笔画,金粉漆凸起立体描边。
五:(忘了QAQ!)——
六:259窟。以前被誉为东方梦娜丽莎的东方微笑,禅定佛。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(公元477—499年),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,立体的笑容,在俯、平、仰视角,分别呈现出来不同的表情,非常的具有观赏性。
七:再下一个窟 是佛教和国内道教等元素融合,有雷公,西王母,阿修罗等等。运用了大量的湛青色渲染,原材料为非常稀少的青金石材料,极少量的国家有此矿产。
八:最后一个是巨大的弥勒佛坐像。身披龙袍,底下绣着五爪金龙,实则是对武则天本人的直接描绘,非宗教因素的雕像。
九:148窟。涅槃经变。这个洞窟也算是比较出名,是我们蹭团进去看的,当天是只有临时票回去观赏。

还会有特窟票出售,这个听说是按单窟售卖,价格不便宜,就没有去,总得下来也快三小时了。

鸣沙山 - 月牙泉

中午回酒店略作休息,在阳光不这么炽烈的时候来到 鸣沙山 - 月牙泉。

进来我们就兴冲冲的直奔骑骆驼而去,小宝心心念念了许久,非骑不可。结果骆驼刚站起来,她就不敢乱动了,全程掉线😁。

骆驼很高、很大,有人在前面领着走,一大步一大步的,在上面往脚底下的沙山看去,非常陡峭,时不时就有掉下去的惊慌感,骆驼宽大的蹄子在晃悠之后狠狠的踩实。朝边上看去,刚好仅有一个驼队在半山上走过,小小的慢慢的移动,像静止了一般;风吹过,沙土刮过山顶,背风处扬起薄沙,仿佛真的感觉时间的流动,沙山的移动。

骑着骆驼下山,风带起表层的沙子,像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,在脚下形成纹路,立马就能就把脚印刮成小土坑。没人开口说话,也不会在这时候说话,一张嘴就是一口沙子。

下了骆驼,就在鸣沙山底下,脱了鞋我就往山上爬去,走半天也没前进多远,一步迈出去,滑回去了半步。还是选择铺在山上的木头软梯吧,一口气爬到山顶。往爬山的正方向看去,山脊弯曲如河流,细细的一条和毛笔画出来的一般,傍晚的阳光打在右侧,左侧的阴影,在高处往下看,可能就跟个八卦图似的。

mingshashan

没发现就上来这么一会儿,拿手里的鞋子已经装上不少沙子了,再吹了会儿就往下了,沙山陡峭但往下确出奇的好走,一步步都陷进沙子里。

风还是继续刮,走了月牙泉边上,就不再带着沙土了,就连沙子也不愿意把这弯弯的月牙给覆盖。在泉边上的屋檐下,短暂的躲避鸣沙的喧嚣,翠绿的芦苇压弯着腰。

回到酒店,再点上一杯“放哈”。就先把自己“放哈”吧~